当前位置: 云南视窗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转型与破局之道:信用科技赋能下的金融数字化转型

来源:上海时讯网| 2020/9/22 9:46:24|

      9月16日零壹财经·零壹智库联合大数据征信与智能风控服务商微众信科共同召开“2020第二届信用科技论坛”,与行业专家、银行业人士、科技企业高管等共同探讨信用科技赋能下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后疫情时代,信用科技的商业价值正逐渐凸显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态势,带来的深层次的冲击不断显现。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

      但与此同时,这场疫情也在重构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危机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在金融领域,信用科技为信贷金融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微众信科高级副总裁秦雪松认为,一个智能通联、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的金融数字化时代,正加速到来。信用科技优势将更加凸显,它将助力提升信用价值,赋能金融机构和更广阔的商事主体。

      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柏亮也表示,无论是金融科技的发展还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现实,都使得信用科技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的一环就是信用科技机构、技术和产品,这一环节做得好,可以促进商业活力的提升和信贷更好地下沉。疫情期间经济的停滞在信贷领域带来的挑战是,贷款的违约或延期已经让过去的部分信贷模型失灵,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些都给信用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也给金融业的格局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原来下沉市场的用户,正在被重新瓜分,这个领域的商业格局也正在被重新定位。

      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级金融协会专家孟添则从金融科技视角指出了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变化:一方面是有了更多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也愈发明晰,还有持牌机构金融科技应用节奏加快;另一方面,监管态度趋严,监管沙盒创新在不断提速。更重要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生态发展。

      但机会与挑战往往并存,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资深专家周昆平指出,新形态下传统风险控制面临三大挑战,因而需要向智能风控转型。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承担了普惠金融的历史责任,作为金融本质的风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在合规运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循序渐进,继续加强数据价值的挖掘,加大风控建模专业队伍的培养,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因势利导,不断加强智能风控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完成智能风控“将数据转化成信息,将信息转化成知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增值过程。

      二、信用科技助力解决小微企业金融难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解决小微企业金融问题绝非朝夕之功,短期内可能需要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而在更长的经济周期内,依靠技术创新,提供小微企业金融业态发展的内生动力或许才是破局之道。

      信用科技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重构小微企业的信贷流程,促进小微企业金融创新。

      原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王科进表示,金融科技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长期以来一直在强调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于小微企业。我国的融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直接融资是我们下一步大力发展的方向。而在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过去银行贷款主要向大企业或资质比较好的企业提供,小微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进步推动信贷发展,使更多小微企业得到了贷款的支持。对我国信贷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金融科技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今天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越来越顺利,银企优势互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微众信科CEO耿心伟指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两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监管到各类金融机构都倾注了大量精力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化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还是需要从需求出发,从金融回归本源的角度去解决。此外,在最能惠及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上,耿心伟认为真正健康的供应链金融是需要依赖信用科技的,需要对交易对手和自身经营状况做好风险画像,在此基础之上的供应链金融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才是一个良性的供应链金融。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则从国内外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实践角度谈了他的几点看法,他指出,财务不规范、风险溢价高、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服务意愿不足、抵押物不足等问题,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出现的症结所在,并且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黄剑辉建议,在政策层面上,要加快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进程,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促进一些半地下的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化,变成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构建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全国性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在银行层面上,要研究赋能创新银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利用金融科技来助力机构数字化转型,进而破解风控的难题;银行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要进行变革,并做好科学分类所服务民企的全生命周期工作。通过产品的创新满足民企的个性化需求,和综合性的服务,为民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银行自身需要重点思考的改革方向。

      三、报告:探讨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

      在本次论坛上,零壹财经合伙人、副总裁、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发布了《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报告》,本报告由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发布,由微众信科提供研究支持。

      报告指出,在贷前、贷中、贷后这三个方面,信用科技的服务集中在贷前比较多,包括准入、多维数据对借款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和评估等。目前来看,信用科技向贷中和贷后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贷中的金融数据动态监测、实时检测风险变化,贷后的贷款守约情况、信用情况等,最后将会共同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闭环。

      而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 依靠的是“数据+场景+ 技术”的三位一体,相互作用。数据是信用科技应用的前提。场景是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的基础。在数据和场景基础上,技术实现服务创新。

      信用科技驱动小微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即银税互动模式、生态圈模式以及供应链金融模式,区块链技术的加入,使得供应链金融模式得以有更大的延展。

      四、不同视角介绍信用科技的实践经验

      在本次论坛上,数位主讲嘉宾还向在场听众介绍了信用科技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

      中国光大银行智能风控中心VP祝世虎指出,信用科技的落地实施需要科技框架的承载,这个框架就是风险中台,风险中台在逻辑上分为: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服务中台。对于智能风控的三要素,数据是生产资料,算法是生产力,科技架构就好比生产关系,三者需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此外,目前银行不是缺少数据,而是不会使用数据,数据没有打通,数据孤岛问题较为严重,数据活力没有完全释放。并且大部分银行的数据管理部门与业务脱钩,并不知道数据的背后的价值,导致宝贵数据资源无法有效使用。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在数据互通、IT敏捷性等方面要比银行的科技系统“完胜一代”。

      阿里云智能风控产品高级架构师全成认为,场景化的信贷业务最重要的还是在数据本身,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需要为企业建立全息画像、智能化的风控模型、动态的知识图谱以及基于画像、策略和企业图谱之上的动态监控,它们构成了信贷业务的四个关键维度。

      招商银行研究院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刘东亮主要从资本市场视角谈了他的一些个人看法,他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和科技赋能密切相关。信用风险,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各方都密切关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会显著地提升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工作质量。在新的技术加持下,例如小微企业的ABS信用评估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会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ABS等资产的发展,而且这类资产的发展也会衍生出更多受益更高的金融产品。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洁主要介绍了工商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一些实践,她指出,目前工商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有四个显著的变化:第一是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贷款提供商,转变为综合服务提供商,银行不仅仅提供贷款;第二是使用单一场景转变为共享生态;第三是从产品中心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第四是以电子银行转变为智慧银行。

      平安银行零售经营及消费贷款事业部产品总监肖世江认为,数据是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识别评价的基础,多维度的数据交互能精准定位客户定价水平。要广泛的收集整合数据,形成运营状况的全面刻画,为智能中台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才能基于数据来做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来驱动决策这方面,智能决策、策略匹配最后进行中台赋能。此外,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一定要简单具有弹性;从业务流程上一定要是从端到端的,全流程设计;从风控上要把不良率控制住,最终降低成本,这样才能给客户提供低价的融资成本。

      信用科技发展的前提是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金融壹账通数字化转型负责人、资深风控解决方案专家陈烨介绍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面临的6大痛点,并给出了金融壹账通的“1+6+1”体系作为解决方案。即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从上层开始对组织架构和责任分清。然后从风控、营销、生态、运营、监管还有深化市场协同等六个层面做数字化升级。

      五、圆桌:共商转型与破局之道

      本次论坛开展了以《转型·破局——金融与科技的数字化机遇》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圆桌讨论由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柏亮主持,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肖飒,江苏银行运营部总经理沈志峰,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胡伟,微众信科CTO吴万港参与了圆桌讨论。

      首先是疫情带来的变化。

      微众信科CTO吴万港认为,疫情促使我们从传统的行业到线下主要的工作方式,变成了一种数字化的转型,从原来相对比较慢的节奏状态下,变成比较快的节奏。在这个前提下,对于我们的行业前景来说的话,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不管是从银行层面来看,还是从客户层面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胡伟指出,疫情验证了小米金融全链金融数字化产业服务模式的成功性。疫情正好是一个机会,让原来要求线下尽调的企业慢慢的接受基于数据、远程非接触式的业务开展的模式。

      江苏银行运营部总经理沈志峰介绍说, 疫情期间,金融服务形式的变化较大。所有产品的宣传或者是沟通咨询,已经完全被迫的线上化了,包括客户经理所有的产品宣传都是通过小程序、电子海报,甚至是抖音方式去宣传,客户也在慢慢地去接受这样的方式。同时疫情也考验了很多银行移动化、线上化的这种完善性,那么从现在来看,不管是企业手机银行还是个人手机银行,线上化程度体验好的,完善程度高的这些银行,基本上金融服务的这块是不受影响的。所以这也是对线上化体验程度完成了一次大考验。

      其次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微众信科CTO吴万港认为,虽然总体的经济形势不是非常好,但是国家正在释放大量的红利,尤其是面向小微企业的红利,对于银行来说,在监管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下,大量资金会往解决大量社会就业问题的中小微企业去倾斜。实际上大量的小微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活动,但是银行由于很多原因不敢放贷。于是银行希望由第三方机构,尤其是金融科技机构,来弥补它自身各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银行对新兴技术很感兴趣,但感兴趣和落地实施还是有区别,真正落地的时候,他们的抵触心理是蛮大的。他们的担心出于这几个层面,第一个是稳定,第二个是监管的问题。

      在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胡伟指出,希望能从产业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企业每一笔资产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交易行为、生产行为在全部数字化之后,通过一整套的资产清洗过程,转化成金融机构愿意接受,风险可控的数字资产,最终再对接到银行的资金。资金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多元化的,不一定非要是信贷类的资金,可以批量地转化成债券,或者做ABS,或者是票据,核心在于怎样把企业的经营行为数据以及资产做到可识别。

      再次是对监管以及合规的探讨。

      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肖飒认为,随着利率上限的设定,民间借贷确实是受到不小影响,间接地对小贷公司,对银行信用卡业务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对于法律的确定性的这种预判,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从全球市场来看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我们会发现法律的迭代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跟上银行科技、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其实上会成为一个障碍。对商业银行和跟商业银行在信贷科技方面去合作的这些机构实际的影响,其实还是利润空间有压缩,大家分润的模式可能会有变化。

      微众信科CTO吴万港认为,合规是第一要素,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合规的要求之下,要怎么样继续提供服务值得思考。从市场交易角度来说,虽然处在乙方的位置,但是不能纯粹站在乙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该站在甲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对方需要什么,他需要的东西除了解决业务问题之外,是否更加想要想办法解决合规上的问题。

      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胡伟表示,小米金融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合规框架之内来做的。但是也引发了一个思考,就是需要做一些加压测试,比如在更加严格的情况下该怎么办,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国家降本增效的大监管思路背景下,怎样适应监管的变化,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江苏银行运营部总经理沈志峰认为,监管下的这么多管理规定和办法,从银行角度来说怎么能够维持原来的持续化的经营,唯一的办法就是降成本,银行原来是粗放型的产品经营模式,可能转化成一个精细化的,更注重运营成本的管理方式。

      最后是对金融和科技生态前景的展望

      微众信科CTO吴万港谦虚地表示,作为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个追随者,或者说一个从业者,希望利用微众信科现有的技术为这个行业去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

      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胡伟表示,从个人来说,未来金融和科技之间,在整个监管的明确之下,科技一定会深入到每一个细分的领域和行业,从小米金融来说,希望把每一项先进的技术和能力,赋能到我们产业里去,帮助我们产业更好的和金融融合到一起。

      江苏银行运营部总经理沈志峰表示,希望未来银行跟金融机构和拥有合规数据的科技公司,共同成长共同促进吧,然后服务好全社会。

      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肖飒:“我认为科技应该刻进金融的骨头里”。